好久沒有看醫生了。
下午看了感冒,晚上看了牙醫。
再看牙醫時,腦子突然轉到:看醫生是因為身體生病了,那麼簡單來說,看輔導老師或是諮商師,就是心理生病了。
但是輔導諮商像是中藥一樣,急不得,也無法有特效藥,除非我們頓悟了、看開了,而走出來。
看西醫,我們有止痛藥、我們可以選擇打針或是注入維生素,讓生理機能可以維持或是注入強大的抗體,
讓身體功能可以恢復,讓我們可以如常過生活。
看牙醫時,躺在椅子上看診以及x光片,知道自己智齒要冒出了,所以疼痛不耐。
身體是緊繃的。
慶幸的是,牙醫很好,笑著說牙齒都很好,只是現在在尷尬期,牙齒和歪斜生長的智齒硬碰硬,所以會疼痛。
醫病關係裡頭,不可以忽略的其實是人。
當取得好感或是信任時,後續才能夠工作或是穩定地工作。
知道一些原因或是解釋,可以舒緩緊張。
輔導諮商其實沒有X光儀器,沒辦法準確偵測病因,加上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,
每一人、每一家,天生的氣質或是後天的環境,加上在時間中的交會影響,
使得每個人遇到的狀況不一樣,也不是每一種方法都管用。
我也才懂了,難以下嚥的理論或是定義,其實是基底,幫助我們探查症狀,
但還要加上互動經驗,才能夠讓診斷更準確,也就是更正確理解坐在我們前方的人。
「理解是偶然,誤解是必然。」
一直記得老師說的這句話。
你相信輔導諮商嗎?
你願意等待嗎?
---
回到原點的思考及角度。
大家其實都喜歡小孩子的,可愛稚嫩,經過的人都想逗弄一番招呼一番
只是越長越大,我們揹著越多期待 越無法直率。
「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 和會流淚的眼睛」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8KprENwh60
今年的指引。